诗放在《将进酒》之前。但在叶落传来的文件当中,这三首诗的顺序就是如此安置的。
&esp;&esp;也许是他疏忽了。
&esp;&esp;但更有可能的是,是他故意这样放的。
&esp;&esp;在他给古文协会看的这些节选当中,并没有任何关于李白在京城中的事迹。
&esp;&esp;甚至,连李白是如何踏入仕途的,他也没有透露。
&esp;&esp;而只是在只言片语当中,提及了李白因才华出众,而被皇帝特招,最终又在天宝三年的时候,被赐金放还,从此李白便离开了官场。
&esp;&esp;其实,如果叶落真的想让李文正他们知道“诗仙”这个称号的来源他更应该写的是《蜀道难》这首诗。因为,“谪仙人”这个词,就是贺知章在读了李白这首《蜀道难》之后,给出的评价。自此之后,诗仙之名便渐渐流传起来。
&esp;&esp;但是,叶落并没有这样做。
&esp;&esp;一来,这三首诗只是打前阵的而已。二来他也想让众人从诗词本身当中,去慢慢品味“诗仙”这一词的含义。
&esp;&esp;对于这本书,不仅文坛与粉丝们格外重视,就连叶落本人,也是如此。
&esp;&esp;当然,此时李文正他们并不知道叶落的想法。
&esp;&esp;在看过前面的小说情节之后,大伙也明白了此时李白的处境。
&esp;&esp;虽然政治上备受打击,但李白始终是一个浪漫洒脱的人,他不愿意在东鲁的家中安养,而是选择再次踏上旅途。所以,这首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,又叫《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》。
&esp;&esp;这是一首梦游记,也是一首游仙诗,更可以看作是一首离别诗。
&esp;&esp;众人都打起了精神,这样有着多个主题的诗,他们读过的不多。
&esp;&esp;“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。”
&esp;&esp;“越人语天姥,云霞明灭或可睹。”
&esp;&esp;瀛洲。
&esp;&esp;天姥山。
&esp;&esp;这两个地名,大家都知道。
&esp;&esp;但是,接下来关于天姥山的形容,却让在座的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&esp;&esp;“天姥连天向天横,势拔五岳掩赤城。”
&esp;&esp;“天台四万八千丈,对此欲倒东南倾。”
&esp;&esp;夸张!
&esp;&esp;这是极致的夸张!
&esp;&esp;他们在《将进酒》当中就已经见识过了,但此两句的冲击力,还是让大家头皮一麻。
&esp;&esp;这种天马行空的行文造句,真的是他们难以想象的。
&esp;&esp;用词大胆,却又瑰丽雄奇,还不显突兀,着实让人心中叹服。
&esp;&esp;“我欲因之梦吴越,一夜飞度镜湖月。”
&esp;&esp;“湖月照我影,送我至剡溪。”
&esp;&esp;“谢公宿处今尚在,渌水荡漾清猿啼。”
&esp;&esp;“脚著谢公屐,身登青云梯。”
&esp;&esp;这几句当中,倒是好理解,主要是里面提到的“谢公”,让他们有些皱眉。
&esp;&esp;大家搜肠刮肚的想了又想,也没能在历史上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物。
&esp;&esp;最终,只能叹气,这又是叶老师留下的“伏笔”吧?
&esp;&esp;他们也算是早就习惯了吧,知道叶落在创作过程当中,喜欢自己原创一些人物,或者典故。为的就是给之后的书,留下一个“钩子”。他的这个习惯,从当初写的第一篇文章《陋室铭》中就开始了。
&esp;&esp;“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”这两句,当时不知道困惑了多少人。现在大伙知道诸葛庐是什么意思了,但西蜀子云亭却迟迟没有解释。
&esp;&esp;也许,叶老师自己都忘了吧?
&esp;&esp;众人也见怪不怪了。
&esp;&esp;没有深究,懂得大致意思就行。